• 孙奉仲

    教师

    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“七一”表彰大会参加者 孙奉仲


    今天,在学院举办的“七一”表彰大会上,我作为一名在党30年的老党员获评学院“最美党员”。我感到无比激动,也深感这份荣誉背后所承载的分量。

    承蒙党组织的培养与信任,是山大这片沃土赋予我40余载教书育人、科技报国的广阔舞台。获得这样的殊荣,我感慨万千,回首走过的岁月,我有以下体会:

    信仰如炬,是共产党人一生不灭的灯塔。

    三十年党龄、四十余载教龄, 从青年学子成长为大学教师,从最初学习热能动力工程到投入能源动力研究,我无比清晰地记得:是党让我找到了方向,是信仰让我在艰难时不迷失、在成就面前不自满,是国家的召唤让我无数次走出书斋、走进现场。

    讲台上,我传授知识、播撒思想;实验室里,我带领学生求索真理;工地现场,我通过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。

    我曾深夜起草项目建议书到天明,也曾顶着寒风调研现场一整天。我明白,—个人的价值,唯有融入国家的需要,才能更恒久、更辽阔;一个党员的奋斗,唯有回应人民的期盼,才最有力量。正是“听党话、跟党走”的信念,才让我走过四十余年的教育科研之路而初心不改、热情不减。这信仰,是我一生最值得自豪的底色。

    实干为本,是我们回应祖国召唤最有力的方式。

    信仰点燃初心,而实干,是点燃信仰最铿锵的回声。

    四十三年来,我始终秉持“踏实做事,诚信做人,甘于寂寞,勇于创新”。 这是我送给每一个研究生的16字赠言,也是我自己从教以来坚定的信条。我带过120多名研究生,每一个课题我都亲自把关,每一个选题我都坚持一个原则——必须源于工程、高于工程。

    我们从高铁换热器装备研究做起,挺进全国首台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百万机组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前沿;我们设计建设了国内首座具备“均匀进风技术”的超超临界60万供热机组冷却塔,提出并推动煤电机组深度调峰热电解耦系统,实现传统能源高效灵活转型。我们还主动走进近海核电站的第一线,研究海水冷却塔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、盐雾扩散与沉积规律、飘滴谱调控与防护技术,推动建立核电环境友好型设计的新范式。

    这些不是论文上的词句,是来自一线的热浪,是实打实的汗水和心血。国家的重大需求在哪里,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;祖国的建设进程走到哪里,我们的脚步就跟到哪里。

    我们深信:大工程中才能孕育大项目,大担当中才能赢得大尊重。实干是我们写给时代的答卷,是我们共产党人不变的气质与誓言!

    传承火种,是对青年最深情的托举,是对未来最豪迈的宣言。

    我把我一生的体会、思考和初心凝练成三句话,郑重地传递给了在场的青年师生:

    第一句:我们是工科人,永远不能脱离工程。

    国家要强,技术要硬;技术要硬,根基在工程。我们能动人必须把知识装进工具箱,把实验搬进厂房车间,把理论变成现实。国家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需要优秀的科学家,也需要“能上工地、敢打硬仗”的技术中坚。这个时代呼唤“能落地”的才干,呼唤“能顶事”的你们!

    第二句:解决工程问题,就是最好的成长方式。

    走进国家项目、企业工地、厂房平台——那才是我们真正的“主战场”。正是在一个个复杂工程里,我们“拼”出来了解决方案,“练”出来了本事,也“闯”出来了声誉与担当。做好一个工程,就能打开一个行业的门;解决一个痛点,就能引来一个国家级项目。

    第三句:站稳讲台,是党和国家赋予教师最根本的使命。

    讲台,是铸魂的阵地,是未来的起点,是国家的基石,是民族的未来。一个高校教师站得住科研,更要站得稳讲台,讲出信仰、讲出专业、讲出家国情怀。

    荣誉属于昨天,使命就在今天,奋斗奔向明天。我将继续坚守初心,带着党赋予的荣光,继续在讲台上育人,在项目中攻坚,在祖国的热土上写下属于山大人的答卷。 

    >>详细